我们在欣赏书法作品的时候,目光总是不自觉被那些或苍劲、或柔美的墨色线条吸引对吧?但说实话,真正懂行的朋友会发现,那些看似“空着”的地方,其实藏着大学问,它们和笔墨一样,都在拼命“说话”,一起决定着整幅作品的气质和境界🎨。这就是老祖宗常说的“计白当黑”,一种非常东方的智慧,博主经常琢磨这个,觉得里头妙处无穷。
“空白”这玩意儿,首先能干的就是凸显📌。咱们中国自古讲究“有无相生”,老子不是说过嘛,“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”。没有纸上那些空白的“无”,也就显不出墨迹的“有”了。就像“万绿丛中红一点”,那一点红色才格外跳脱;橙色晚霞在湛蓝天空衬托下才更璀璨迷人。书法里的黑白,也是同样的道理,一种深刻的对比。清代蒋和在他的《学画杂记》里点明了:“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”。这就像是,一个字里面的空白处理得好——比如封闭的、镂空的、围合的或是字外围的空白——能让这个字的笔画和结构都活起来,充满变化的美。写“团圆”二字时,如果两个字外围空白形状有点变化,一个偏圆一个近梯,方框内的空白再做点文章,立马就显得多姿多彩,不会死板。
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作品感觉特别舒坦,从容又安详,这可能就是因为书法家在处理空白时,有意识地把行与行、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拉大,留出了“大空白”。这种一实一虚的缓慢节奏,确实能给人一种神闲气定的感觉。网友“另一滴雨”在《书法空白论》里分享过他的体会,他说笔墨线条中那种“笔断意连”最值得琢磨,像飞白、涩线,虽然墨没到,但意已经到了,气是连着的。空白就算被线条分割开,也能相互通气,连成一片,这叫“形断意连”。黑白两种“笔意”得交织成一张气息网,作品才整体,才有韵律感。特定的意境,往往就是特定的黑白关系和气息运动自然产生的结果。这种理解,才是真正吃透了“计白当黑”,也契合老子说的“凿户牖以为室,当其无,有室之用”。空白处并不空,虚中藏着实,这也是“密不通风,疏可走马”的一种妙用。
空白的处理,甚至能和书写者的情绪挂钩!元代陈绎曾就说过,情绪不同,字的表现也不同:喜则气和字舒,怒则气粗字险,哀则气郁字敛,乐则气平字丽。实处这样,虚处——也就是空白——也是如此。高兴了空白也舒朗,愤怒了空白也险峻,悲哀了空白就收敛,快乐了空白就丽雅。想表现悲哀压抑,笔画多收缩少伸展,字间和行距的空白自然也得收敛,不能太大。反之,想表现“怒”带来的“险”,就需要大对比,空白也得追求这种大开大合的效果。所以笪重光在《书筏》里总结:“精美出于挥毫,巧妙在于布白”,真是懂得其中三昧啊!
线条的走向和空白形态也能传递情感。我们知道,水平线往往关联从容、恬静;垂直线容易让人感到傲岸、崇高;锯齿线可能暗示挣扎、痛苦;S形线则透出柔和、愉悦;倾斜线或许带来不安、下滑的感觉。所以呢,处理书法空白,特别是行距空白和外沿空白时,就得留心。想表达平静,章法上横有行,每行首尾字大致在一条水平线上,外沿空白也呈水平,这样整体就容易给人平静感。清代张绅在《书法通释》中提到“行款中间所空素地,亦有法度,疏不至远,密不至近。如织锦之法,花地相间,需要得宜耳。”怎样才算最得宜?星发网觉得,就是能准确传达出自己想表现的那份情趣吧。
要创造出一种空白的意境,往往得综合考虑各种空白要素。比如你想表现崇高、伟大,采用竖条幅可能更合适,强调竖行行距的挺拔感。上边沿空白可以处理得有点锯齿形,中间竖行突出,上部边幅空白比下部小些,这样整体更有高耸摩天之感。尾部空白处理上,末尾一行可以只写两三个字,营造一种悬崖奇石突出的险绝感,落款字小些,留出大面积空白显示空旷,从而共同塑造出高大、壮美的意境。清代包世臣在《艺舟双楫》里说“常计白以当黑,奇趣乃出”,这确实是个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的问题。
当然啦,空白也不是越满或者越空就好,得讲究个“适当”。《南宗抉密》中就提醒:“且于通幅之留空白处,尤当审慎。有势当宽阔者窄狭之,则气促而拘;有势当窄狭者宽阔之,则气懈而散。”最好能让通篇的空白既不迫促,也不散漫,不过于零星,不过于寂寥,也不重复排牙,这样整体的空白,才能真正成为贯通作品气韵的“龙脉”。
所以你看,书法中的空白,从来不只是简单的“没写到的地方”,它是一种主动的艺术语言,是书法家情感和匠心的体现,更是作品意境和生命力的重要来源🌟。它让我们在有限的笔墨之外,感受到了无限的想象空间,这大概就是“此时无声胜有声”的最高境界吧?希望能帮到你,一起在黑白交织的世界里,发现更多美的可能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