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我们一边害怕外星人打过来,一边又忍不住看那些星际大战的电影?🤔 这种矛盾心理其实缠绕人类快一百年了,尤其是“火星人入侵”这个梗,从老书页跑到大银幕,模样和脾气都变了好几轮……
一、纸上的火星人长啥样?
赫伯特·乔治·威尔斯在1898年写的《世界大战》(也就是《火星人入侵》),脑洞真的超大。他描述的火星人有着章鱼般的触手,用像机器一样的“三脚架”行走,还会发射致命的热射线武器。要知道那会儿连飞机都还没发明呢!🚀
小说用文字慢慢铺陈,让你自己想象火星怪物的可怕。它花很多篇幅写人们的心理活动和社会混乱,这种“慢热”的恐惧,是文字独有的魅力。读的时候,你会在自己脑子里“拍电影”,每个人想的火星人可能都不一样。
不过话说回来,威尔斯的原著小说聚焦于英国,但后来的很多改编作品把舞台搬到了美国,这或许暗示了文化重心和焦虑源的转移。
二、广播剧吓坏全美国
1938年,奥逊·威尔斯把小说改编成广播剧,他玩了个超级超真实的“现场报道”形式,结果成千上万的听众真以为火星人打来了,引发全国性的大恐慌。
声音的魔力就在这里了!它没有画面,却靠旁白、音响效果和人们的惊叫声,逼着你用想象力补全最恐怖的场景。这种“留白”造成的惊吓,有时候比直接给你看怪物更强烈😨。这说明不同的媒介,真的能玩出不一样的花样。
三、电影里的火星人越变越花哨
到了电影,火星人就得“现出原形”了。
- •
早期简单粗暴:像1953年的《世界大战》,火星人形象虽然在当时看挺吓人,但受限于技术,人类的武器打外星飞船的场面今天看可能有点假。那会儿的片子节奏快,喜欢用旁白加资料画面来交代大场面,因为预算和技术不够嘛 💸。那时的外星人往往被描绘得残暴、好战,这很大程度上是当时美苏冷战和朝鲜战争背景下冷战思维的体现,通过电影妖魔化敌人。
- •
中期莫名友好:七八十年代画风突变,外星人成了迷路卖萌的宝宝!像《E.T.外星人》里那个想回家的大眼睛,看得人心都化了。这种变化和越战后的反战情绪、人们对和平的渴望有很大关系。电影用温暖的色调和近距离特写,让你没法讨厌他。
- •
后来复杂矛盾:像《第九区》里的外星人,像大虾一样丑丑的,它们既是难民,也会闹事,人类对它们又怕又嫌又有点同情。电影用类似纪录片的手摇镜头,让你觉得自己就在现场,道德观开始摇摆不定。这种复杂性的呈现,也反映了人类认识到所谓“他者”并非简单的非黑即白。
四、不同艺术形式,讲故事的招数不一样
这么一路看下来,小说、广播、电影,完全是各显神通。
- •
小说:胜在能钻到人心里去,慢慢悠悠地铺垫,任你想象🌌。但它具体怎么把文字符号转换成读者脑海中的画面,这个机制其实挺神秘的。
- •
广播:靠声音和悬念吃饭,听的人会自己吓自己😝。
- •
电影:视听语言的冲击力最强,一个爆炸镜头抵得过千言万语。但它也得受限于时长和技术,有时不得不删改很多书里的内心戏和细节,把故事讲得更直接。
所以你看,一个故事从一种形式“翻译”到另一种形式,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,而是根据新媒介的特点和时代的情绪进行再创作。
我个人觉得,火星人入侵故事的变化,就像一面镜子,照出的其实是我们人类自己在不同时代的怕和爱。我们怕外面的威胁,也怕自己变成坏人;我们一边好奇星空,一边又怕黑。下次再看外星人电影,除了爆米花,或许也能品一品这层味道🍿。